咨询热线:400-123-4567
您当前的位置: 天博 > 新闻中心
  NEWS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天博金融衍生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需品

发布时间: 2023-07-27 次浏览

  天博金融衍生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需品金融衍生品已被实践证明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需品,有必要将其作为金融改革中的一项配套措施来发展,以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金融衍生品区别于的关键点在于金融风险是客观存在而非人为制造。汇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将更好地配置金融资源,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但这也会带来市场风险,而对汇率和利率风险管理的需求直接催生了金融衍生品。可以说,金融衍生品是伴随着汇率和利率市场化的步伐而产生、发展,并延伸到股权类市场。本世纪初,又进一步延伸到信用类市场。

  我国下一步将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同时,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也将继续推进。这些重大的市场化改革措施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必然带来市场风险。未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需求将日益增大天博集团,金融衍生品将日益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需品,从发达市场到新兴市场莫不如此。可以说,凡是金融衍生品市场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是市场经济机制发挥比较充分的国家和地区,对大国来说尤其如此。

  市场经济中的各类实体,包括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都需要衍生工具来规避风险。对于企业来说,不进行避险,可能会因价格的有利变动而获得额外收益,但也可能因为价格的不利变动导致现金流断裂乃至破产。金融机构靠经营风险获利,更加需要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存靠管理企业的信用风险来获得合理利润,需要规避利率风险。证券公司通过帮助客户投融资赚取差价利润,需要做到风险对冲,而不是自己去承担方向性风险。保险公司通过精算灾难和事故的概率获得收益,需要将投资收益率控制在合理的水平,避免承担过大的风险。就是专做投资的资产管理机构,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公司成长和盈利前景来投资获益,在面临后市有可能发生的回调风险时,也无法像个人投资者一样,直接卖出股票、债券,而是需要有股指期货天博集团、国债期货等对冲工具,因为机构持仓数量巨大,直接抛售会带来市值损失。

  不管理微观风险就会带来宏观风险。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不利用避险工具,在价格出现不利变动时将可能带来全局性损失,带来系统性风险。

  金融衍生品可以是一个高效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但同时又具有杠杆高、产品复杂的特点,容易带来连锁反应,滥用时将变成双刃剑,反而给金融体系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实际上,金融衍生品可以分为在交易所交易的场内衍生品和在机构间两两交易的场外衍生品。场内衍生品和部分比较标准化的衍生品如利率互换等在金融危机中并没有发生风险,反而在现货市场如货币市场停摆的时候给机构提供了价格信号和逃生舱,增加了金融市场的弹性。美国股票市场在遭受了金融危机打击大幅下跌后,由于发达的股指期货、股指期权和股票期权市场给机构提供了转移风险的工具,没有对实体企业的融资和金融机构的投资带来毁灭性打击,从去年起,伴随经济的逐步复苏,美国恢复了全部失地并创出了历史新高。

  场内期货与期权因为合约标准化、价格透明以及受到监管,不容易带来道德风险;场内期货与期权由于有清算所充当中央对手方,避免了交易者之间风险的交叉传染,很好地避免了连锁反应。

  由于满足了企业和金融机构修改化的风险管理需求,场外衍生品也不是一无是处。金融危机中尽管CDS(信用违规互换)等产品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但20国集团讨论的结果并不是一关了之,而是加以场内化改造,即将相对标准化的场外衍生品引入场内机制,进行集中清算和交易。实际上,同样是场外衍生品的利率互换就和CDS完全不同,金融危机前就开始自愿集中清算,雷曼倒闭一周时间就清理完毕,没有造成大的损失。

  对于那些非标场外衍生品,监管部门也明确了对策,提出更高资本要求,从2016年起逐步引入双边保证金,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机构牺牲一些个性化,逐步转向成本更低、更为透明的场内品种和标准场外品种,以降低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

  中国经济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位,随着未来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天博集团,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以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性日渐凸显。目前,场内金融衍生品有两个品种,分别是沪深300股指期货和5年期国债期货;场外金融衍生品有多个品种,比较活跃的是利率互换和外汇掉期。

  场外和场内衍生品各有其特点功能,应当协调发展。当前情况下,场内衍生品市场应当按照新“国九条”精神,加快推出系列股指和国债期货、股指期权、外汇期货等品种。场外金融衍生品可以吸取国际市场经验教训,着重发展标准化的场外衍生品。

 
友情链接
天博·(中国)

扫一扫关注我们

热线电话:400-123-4567  天博集团公司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博集团公司
Copyright © 2012-2023 天博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003542号HTML地图 XML地图